董地乡将“脸好看、话好听、事好办”三大实践贯穿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工作全过程,实现环境提升、政策优化、服务升级,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。
“脸好看”丈量满意刻度
董地乡以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,干群组成志愿服务队,让“政府引领”与“群众响应”双向奔赴。目前,全乡开展了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集中培训50余场、清理整治240余次,清理乱堆乱放800余处,拆除残垣断壁17处,新增垃圾桶258个,覆盖群众1.4万余人次。其中,街上村创新推出“群众打分制”,每月由村干部、“10+N”人员及村民代表对环境整治成效实施评定,结果与农户积分考核挂钩。“可视化成效+沉浸式参与”模式让治理成果可感知,护寨员陈香说:“寨子干净就是自家脸上有光,我把分管路段当自家庭院爱护。”
“话好听”激活参与动能
政策宣传从单向灌输转为“收集民意—精准回应—优化升级”的闭环互动。针对群众反映的大喇叭广播与农忙时间冲突问题,村级调整为早晚错峰播放;学校周边白色垃圾多,迅速增设10余个垃圾桶;杨家包包组水网管道老化,安排管护人员更换2000米管道。“纳谏如流、立行立改”的作风提升了政策知晓率。
乡党委将村民代表大会、院坝会打造成“政策创新实验室”,新华村石关组讨论沿路花池管护方案时,村民提出的“按户分片认领+积分换奖励”建议被采纳,实现政策宣传效能与群众参与度双向跃升。村民杨某感慨:“以前听政策像完成任务,现在提的建议能落地,更愿意参与。”
“事好办”传递民生温度
董地乡将精细化服务转化为群众幸福感。改厕改圈工作中,推行“一户一策”定制方案,今年为进新村18户农户改造厕所时,考虑到农户经济困难,采取“财政补助+村合作社垫资”模式解决资金难题。技术人员结合家庭人口、院落布局,科学规划蹲便器高度、化粪池位置等细节,兼顾实用性与人文关怀。进新村村民黄某学望着即将投用的卫生厕所感叹:“以前厕所蚊虫乱飞,想改造又没钱。现在政府帮建的厕所干净卫生,感谢政府时刻惦记老百姓的生活。”